專欄文章

當學校操場變成停車場




S__8118488
S__8118486
吳雙澤 /海洋公民基金會董事

相信住在馬公市區的居民,都注意到馬公國小和中興國小在這段時間陸續把學校操場圍起來,並進駐怪手等大型機具進行開挖作業,原來這兩校已經準備要進行地下停車場的工程。學校變成大工地,再怎麼看都覺得有點怪。但是最詭異的是:不管報章雜誌或是電子媒體,都看不到在地人強烈反對的聲浪。

新北市永平國小在前陣子有上百名家長組成自救會,三度於市府外抗議,拒絕蓋地下停車場,犧牲孩童運動權益。市長侯友宜則表示,盼能夠創造雙贏,停車場要施作,永平國小師生的權益更要保障,彼此包容尊重。

另外,在一年多前,台中一中操場原本規劃公有停車場的興建案,工期共計約450天,後來引發包括學生家長在網路發起連署,反對台中市政府為了解決一中商圈停車問題,腦筋動至學校操場上;也有不少學生表示對規劃案毫無所悉;一中學生還特地舉辦說明會,盼讓相關資訊透明公開,讓議題能獲充分討論。

相較於這兩個類似的案子,不管是前者有不少學生家長的大力反對,或是後者有很多學生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, 澎湖這兩個學校的地下停車場案,顯得安靜多了。我們只看到陳光復等政治人物在質疑工程的經費問題,儘管縣府強調一切合法,但它的正當性及合理性,很少被高分貝質疑!

其實,要求合法只是政策推動的基本要求。在澎湖這兩個停車場,預計要花14億元經費,平均每個停車位的造價是一百多萬元。其實這個經費可以蓋立體停車場了,因為澎湖人的室內休閒空間太少,夏天太陽大,冬天怕北風,如果可以蓋多功能的室內休閒中心,兼具停車場功能,這樣的效益或許會好一點。馬公郊區的土地不少,可能要多費一點心力去規劃,實在沒有必要為了增加停車位犧牲孩子及市民的運動空間!

另外,因為馬公市區的公園綠地不足,這兩個學校在同時間蓋停車場,兩年的工程對於學童及居民的影響都很大,應多兼顧程序正義,如果可以多召開幾場公聽會來聽取民意,應該會是比較完備的做法。

在市區的這兩個學校,若要經歷兩年的工程期間,除了學生的運動權受限之外,兩校學生也有空間的被剝奪感,對學校的認同自然會下降,實質的衝擊已經造成:已有一些學生轉學,或是預計要轉學;今年兩校九月新入學的學生數也有所流失。這對於學校和學童來說,都是雙輸。再者,兩校也都有評估:對學校所造成的整體衝擊,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夠平復。

面對這兩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案,住在澎湖的外國人怎麼看待呢?事實上,很多外國人難以理解。他們不懂為什麼會為了增加幾百個停車位,需要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呢?住在市區的居民,平常不是以騎機車為主嗎?增加這些停車位,大部分受益的會是這些居民嗎?縣政府是為了發展觀光在進行這樣的工程嗎?為了商業利益而犧牲孩童及居民的權益,這樣的思維對於把澎湖當家的外國人來說,確實是很難想像的價值判斷!

有時候反而是沉靜無聲的案子,才更值得去探討,為什麼大家這麼沉默呢?這反映出什麼樣的社會現象?

大家到底會不會把孩童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呢?事實上,「忽視孩童的需求」一直是很根深蒂固的島嶼文化,因為島嶼的資源短缺,可以謀生的條件不足,過去漁民每次出海都是一場豪賭,不知道能不能僥倖回到島上,剛基本的生存成為問題的時候,對於孩童的關注,自然會擺到比較後面的順位,凡事都以大人是否可以營生作為衡量標準。不要說孩童的運動權可以被犧牲,有時候社會弱勢孩童更重要的學習權,大人也常常置若罔聞!

在這樣大的社會氛圍下,加上島嶼文化並不重視公民議題的討論,只要公部門決定好的政策,除非是像「大倉媽祖文化園區」這樣有明顯爭議的案子,要經過公民團體多年的努力,才好不容易引起公民的關注。再加上議員的專業度普遍不足,問政的心態也不夠積極,確實不容易代表民意來深入質疑政策,讓離島一直無法擺脫公共議題沙漠的污名。

要如何在制度上補強這個部分呢?台北市長柯文哲剛上任就成立公民參與委員會,委員每個月開會討論,每三個月有大會,柯市長會來主持,幾乎所有重要政策的形成都會檢討有無公民參與的部分。前一陣子台北松山區的永春國小二校區合併案,公民參與委員會委員都有派人參與會議。

對於政策上明顯的謬誤,島嶼民眾已經習慣冷漠了嗎?我們是否知道漠不關心的結果,就是縱容扭曲的公共政策來破壞島嶼海洋永續,本身也會成為島嶼生活品質惡化的受害者?除了我們自己之外,後代的子孫是否也該承受我輩噤聲時代的蒼白與無力感?